202009/1616:20北青深一度企鹅号
到了设计总监面试的环节,邓萍明显感觉,对方“客气得过分,就像在对待一个病人”。专业面试是设计行业面试的重点,负责人一般会对面试者的作品及设计理念进行全面了解,聊上四五十分钟都很正常,但设计总监没问任何问题,扫了一眼简历就让她回去等消息,整个过程不到三分钟。
【版权声明】本文为腾讯新闻“哈勃计划”稿件,著作权归北京青年报独家所有,授权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独家享有信息网络传播权,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。
记者/郭慧敏
16天,1家酒吧,yaya从刚入职的驻唱歌手变为被批“下三流”的离职者,她在短视频里举着身份证说:“我是已经取得合法身份的女性,想生存却找不到工作......”
2个月,30场面试,邓萍一次次解释“跨性别只是我个人生活状态的选择,不影响工作”,但却一次次被告知回去等消息,再无下文。
日前,北京同志中心发布“我们公司没有同性恋”调查问卷,旨在通过调研反映国内友善度高的企业的商业发展情况。“从国外的一些报告来看,其实性别多元的文化价值观有利于商业发展”,负责人之一任娜瑛称,她希望以此证明,这一逻辑在国内同样适用。
“我又不是靠性别工作”
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。在2019年10月之前,邓萍从未意识到,作为一个跨性别者,“工作环境友好”到底有多难得。
邓萍生理上是男生,而心理性别认同为女生。在去年10月前,她经常穿女装上班,和女同事一起逛街,无论是领导还是同事,都觉得“这很正常”。
一切在去年10月戛然而止。邓萍所在公司取消室内设计的业务板块,她离职了。之后的两个月内,她面试了约30家公司,男装、女装、正装和日常服装穿了个遍,但得到的回答基本都是“回去等消息”。
因为还没完成性别肯定手术,邓萍的身份证和简历上的性别依旧是男性,但服用药物使得她女性特征已逐渐显现,在面试中,她不得不一次又一次被HR问询“你平时就这样吗?”,“需要我们提供什么帮助吗?”
邓萍感到诧异,“我又不是什么病号,我能需要什么帮助?”
有一次,邓萍面试一家餐饮设计公司,经理对她的简历和作品都很满意,一般这种时候,邓萍会主动告知对方,自己是跨性别者,希望对方有个心理准备,她害怕此刻的沉默被当成是“欺骗”,说完之后还不忘补充:“没关系,这些都不影响工作,只是我个人生活状态的一个选择。”
邓萍回忆,本来那个岗位要招五个设计师,但到了约定日期,她打电话询问面试结果,对方却说,公司决定只招一位。
还有一些介意的眼光更为直白。在面试一家地产公司时,HR直接问她:“你在性别认知上有什么问题吗?看你言谈举止完全不是男生的样子。”邓萍只好无奈反问:“你知道金星吗?”
被问的次数多了,她习惯用这样的方式回应,这似乎成为了面试的一个必备流程,她习以为常又为此心累,“能怎么办呢,我不可能再像从前一样装成直男,那跟我的内心完全不符。”
HR点头表示理解,但到了设计总监面试的环节,邓萍明显感觉,对方“客气得过分,就像在对待一个病人”。专业面试是设计行业面试的重点,负责人一般会对面试者的作品及设计理念进行全面了解,聊上四五十分钟都很正常,但设计总监没问任何问题,扫了一眼简历就让她回去等消息,整个过程不到三分钟。
两个多月的时间里,邓萍被各种工作能力以外的问题所纠缠:“你有什么不良嗜好吗?”,“你还有什么没说的事儿吗?”,“你这样,其他员工会接受吗?”……她觉得不可思议,作品、工作经验、性别诊断证明统统证明不了她是个正常的普通人,“职场不是应该看重工作能力吗,我又不是靠性别工作。”
职场出柜仅5.4%
事实上,没有哪家公司HR会堂而皇之地宣称“不要性少数群体”职员,但在实际录用和工作安排中,仍被隐形的条款束缚着。
yaya曾在2019年国际皇后小姐选美大赛、国际皇后才艺大赛中分别获得季军,然而荣誉、经历都没能让她保住酒吧歌手的工作,在入职第16天被告知,老板觉得她的美是“下三流”,在国外的演出经历都是“色情表演”,对品牌影响不好,必须离开。
为改变职场环境,过去一年,北京同志中心(以下简称“北同”)在十多家企业开展了相关培训,但在接洽过程中,不少企业表达了不理解。
“中国的企业里有同性恋吗?”“我们推出性少数友好政策真的有人用吗?”“性少数雇员真实的需要是什么?”为回答这些问题,北同展开了《全国大中小企业性别多元友善度研究》,并得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亚洲同志项目支持,发布了《雇员问卷》和《企业问卷》,截至目前已回收上千份。
北同多元性别友善项目的负责人之一任娜瑛称,有一个评价体系叫企业平等指数,对LGBT(即女同性恋者、男同性恋者、双性恋者和跨性别者)友善就是其中一个评选指标,全球500强企业中的300多家,每年会主动提交报告以获取评选分数。
在国内其实并不乏做得好的企业,在一些企业中,同性伴侣或跨性别员工可以在假期、医疗保障等方面享受跟异性伴侣一样的福利,甚至可以报销高达10万元的性别肯定手术费用;在北同接触到的企业中,有二十多家已经有了内部的LGBT小组,甚至要求其供应商必须接受LGBT相关培训才能合作。
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
据《中国性少数群体生存状况调查报告》数据显示,只有5.4%的同性恋者在职场完全公开性取向,19.7%为部分公开。
在润泽看来,“社会认知度不够”和“企业发展阶段所限”,是导致性少数群体在职场上“销声匿迹”的主要原因。“如果企业领导层和员工群体整体上对LGBT的包容度很低,自然难以内生出对该群体的包容文化;另外,在企业发展初期,一般市场环境和公司治理都面临诸多不确定性,企业在这时可能会优先考虑生存或快速发展的问题,在资源和精力不足的情况下,难以深入推广尊重共融的企业文化。”他介绍道。